寶寶也有情緒嗎?

2008031111:57

寶寶也有情緒嗎?

 

作者: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黃雅芬

大綱:

1. 前言

2. 情緒發展從一出生就開始

3. 大腦情緒發展的關鍵期在三歲之前

4. 不同成長階段幼兒的情緒表現

5. 幼兒常見情緒問題的可能原因

6. 寶寶鬧情緒時,父母怎麼辦?

 

前言

我想多數人都曾注意到,小嬰兒打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,就會用哭來表達情緒與生理上的需要,例如:飢餓、疼痛、不舒服、需要大人撫慰等。

運用聲音、動作、表情等方式,剛出生的嬰兒就迫不及待地向周遭的人們宣告自己的存在:「嘿!看過來,我在這裡,我需要你們的照顧喔!」

 

近年來,神經科學的研究突飛猛進,現在我們已經漸漸理解到,腦部是如何製造情緒,而管理情緒的神經線路又是如何地影響一個人的其他狀況,如:溝通表達、認知功能、問題解決能力、生理健康、精神狀況等。透過多年的研究,專家們已逐漸解開嬰幼兒情緒生活的神秘面紗。

更重要的是,我們也愈來愈了解,在幼兒時期腦部強力發展的關鍵時刻,家長應該如何協助孩子培養健康的情緒。

 

情緒發展從一出生就開始

 

其實情緒發展從一出生就開始了,首先是透過模仿來學習。令人驚訝的是,才出生幾個小時的嬰兒就已經能夠模仿某些面部表情和手勢。剛出生時即使他們的視力仍然模糊,孩子們就已經可以開始分辨周遭人們的不同情緒表達。透過模仿,嬰兒正在發展共鳴以及同理心。

寶寶在聽見其他嬰兒的哭聲時,常常也會跟著一起哭,這即是一種與他人共鳴的能力。稍後幾個月到一歲左右,他們也會逐漸有意識地體會他人的情緒,發展出同理心。

 

情緒發展的重要性在於,其他心智能力要能順利發展,都必須先靠它打下良好基礎。嬰幼兒藉由情緒來表達自己的需要,並從這樣的互動中得到安全感、自信、和動機,然後才發展出更熟練的肌肉運動、認知、和語言能力等。

 

國內外的研究專家們都同意,嬰幼兒時期的環境、照顧者的教養方式、親子互動的模式、孩子本身的身心發展狀況等條件,都與孩子的情緒發展有密切的關係。

 

大腦情緒發展的關鍵期在三歲之前

我們的情緒是腦功能的其中一種表現。位於腦部中央的「邊緣系統(limbic

system)」是主要負責支配情緒的部位。和腦的其他構造一樣,邊緣系統也是在先天與後天的雙重影響之下,逐漸發育成熟的。

每個孩子與生俱來就擁有自己獨特的情緒性格,這天生的氣質傾向也受到周圍生長環境所影響,例如:其他人所對待他的方式(可能是疼愛、苛責、呵護、關注、疏忽、紀律、或混亂等),以及對他所示範的不同情緒管理方式。

在遺傳基因與經驗的交互作用之下,邊緣系統的神經細胞逐漸地伸出觸角彼此連接,慢慢地形成了孩子獨特的人格。

 

剛出生的嬰兒,已經具有大約一半的「情感硬體」-主要是屬於生理功能較為基本的腦部構造-他們在此時就已具備天生的情緒表情,和理解他人情緒的本能,而且已經能夠擁有一些情緒經驗,例如在遭受疼痛的刺激之後,他們都會出現相似的生理反應,並且作出與大人相似的痛苦表情。

 

從六個月大開始,寶寶的情緒活動會向前跨一大步,因為這時候腦部高等功能的區域會開始積極發揮功能。嬰兒已經可以真正感受到種種面部表情的情緒了,也開始慢慢知道自己的情緒是怎麼回事,於是他們終於了解到情緒和周圍人事物的關連性。寶寶開始能夠清楚表達他的需要,也開始和他人分享食物或玩具,甚至可以出現一些克制自己情緒和行為的能力了。

 

大約在滿兩歲的時候,腦部情緒構造中的高功能區(皮質系統)會開始進行結構上的修整,那些不必要的神經細胞與神經連結將會被逐一摧毀。這種神經系統的微調動作,將一直持續到青春期。

 

有學者認為,孩子大腦情緒發育的關鍵期,應該是在三歲以前,父母親則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引導角色。藉由親子互動,孩子腦中的某些神經細胞線路將被啟動並且得以發展,然後逐漸形成穩定的連接線路,而呈現某種穩定的人格狀態。

 

不同成長階段幼兒的情緒表現

 

從出生到五週大的嬰兒,會出現滿足、驚嚇、厭惡和苦惱的表情。隨著年齡增長,孩子的表情就更豐富了,如三~四月大的嬰幼兒已經會生氣,二歲的孩子也會為自己的能力感到驕傲。五、六歲以後,孩子已經有能力經驗更複雜的情緒,如謙虛、自信等(如表1)。

 

1. 兒童情緒發展里程表

 

年齡情緒發展

 

0~5 週滿足、驚嚇、厭惡、苦惱

6~8 週高興

3~4 個月生氣

8~9 個月悲傷、害怕

1~1 歲半善感的、害羞(始於18 個月)

2 歲驕傲

3~4 歲罪惡、嫉妒

5~6 歲耽心、謙虛、自信

 

幼兒常見情緒問題的可能原因

 

寶寶會鬧情緒,一定是有某種原因的,有些很明顯,有些則需要父母親多加注意才能發現。例如:身體不舒服(餓了、累了、或生病)、與發展階段有關(因語言能力的限制無法說清楚自己的需要而感到挫折)、與孩子對關係的認定有關(如一歲多時寶寶通常較以自我為中心,黏著媽媽不放,情緒特別易怒等)、處在壓力之下(可能會以躁動、畏縮、磨牙、口吃、尿床、咬手指頭等行為來表現)、為了達成某種目的所使用的手段(哭鬧、打人、咬人、破壞東西、撞牆、在不適當的地方大小便、嘔吐、拒食等)、個人特質(天生就比較膽小,挫折忍受度低等)、環境因素(周遭的壓力,如家人時常爭吵或經常忽略他的需要)、情緒困擾(長期而持續的憂鬱、焦慮、易怒、害怕等)、缺乏反應或反應不適當(對任何事都顯得無所謂)。

 

寶寶鬧情緒時,家長怎麼辦?

 

近年來大家對「EQ」這個名詞已不陌生。EQ(情緒智商)是指一個人能夠認識並克制自己的情感,同時能夠理解與回應他人情感的能力。

國外曾有研究發現,在四歲時較可克制衝動的孩子,不但往後的課業成績和大學入學考試的分數都優於自制力較差者,青春期以後的社會適應也較佳,同時他們融入同儕的能力以及與成人互動的穩定度都比較好。

這證明了調整情緒的能力(包括使注意力集中、延遲滿足自己的慾望、和能夠在確定的社會架構中運作)是非常重要的。換句話說,如果孩子的EQ 不高,就算他擁有再高的IQ(智商),也是無法發揮。

 

有高EQ 的父母,才有高EQ 的小孩。一般而言,孩子都需要透過學習,才

能運用較成熟的方式來應對,父母通常會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。在協助孩子因應他們的情緒之前,父母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。其實,只要用對了方法,孩子氣質中最執拗的部份還是可以調整的。

 

大人該如何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呢?

建議可以試試下面的步驟:

一、覺察及承認自己當下的情緒。

二、衡量表達自己情緒是否能帶來建設性的結果,然後決定表達與否。

三、如果情境合適,可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,但在表達時應對事不對人。

四、如果情境不適合表達,選擇以間接的方式紓解情緒。

五、待情緒和緩後,分析及瞭解自己為什麼會處在這樣的情緒之中。

六、思考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,選其中一個做做看。

七、在建設性地處理了自己的情緒之後,別忘了好好獎勵自己。

 

等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,再回過頭來幫助孩子處理他們的情緒。一位「接納同理型」的父母應該可以:

 

一、嘗試了解孩子情緒的意義。

二、接納孩子的情緒。

三、幫助孩子辨識情緒。

四、協助孩子處理情緒。

五、幫助孩子瞭解引發情緒的情境。

六、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策略。

 

當我們正在試著矯正或處罰孩子的時候,要記得自我提醒:「所有孩子都是需要感覺到被接納、被重視的」。

爸爸媽媽們至少要能接收與意識到孩子所發出的情緒表達訊號,並對孩子的需求給予立即而適當的回應。父母們不論多忙,也該讓孩子覺得,他們可以隨時來找我們幫忙,而不會被我們冷落。

等孩子大一點稍為懂事了(大約三歲),父母親則該和他談談心裡的感覺和人際關係,幫助孩子發展最重要且高等的情緒能力-自我反省。

 

培養穩定的情緒,可讓孩子終身受用、無往不利;孩子除了可以擁有更快樂的生活與更好的表現,也可以減少未來發生心理問題與精神疾病的機率,對於國家社會的穩定,也算是一大貢獻。

但願各位家長都能培養出高EQ 的國家未來主人翁,若您遇到任何無法自行處理的問題,除了找親友協助,別忘了,還有心理衛生與精神醫療相關專業人員,也能在您與孩子的成長路上,扮演著輔助的角色。